close

波希米亞是中歐古地名,位於現捷克共和國中西部地區。面積52,750平方公里。

歷史

波希米亞地區在羅馬帝國時期為一支叫波希人的凱爾特人的聚居地。公元前1世紀,日耳曼人遷入,斯拉夫人亦於公元6世紀遷入波希米亞。



由於日耳曼人為主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強大,波希米亞的日耳曼裔貴族成立一獨立王國,君主由推舉制產生。但後來波希米亞王族絕後,哈布斯堡家族以外戚身分繼承波希米亞王位。但在15世紀,波希米亞改信基督新教,但哈布斯堡家族所信的是天主教。因此,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繼承權被受挑戰。在1555年,哈布斯堡君主簽署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授與波希米亞人宗教自由。這些宗教容忍政策,令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



但在1617年,狂熱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繼承他的表哥,成為神聖羅馬皇帝,一改諸先王的作風,對新教採取零容忍政策,導致他落選波希米亞國王。為奪回王位,斐迪南決定征服波希米亞,導致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三十年戰爭過後,波希米亞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但仍然保持為一獨立王國,擁有自己的政府。直至1743年,波希米亞成為奧匈帝國的一個省,德語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散,波希米亞成為東歐新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省。1993年,成為捷克共和國一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

波希米亞高地位於今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希米亞地區,多森林,面積約158,000平方公里,海拔1,602公尺。西南部為波希米亞森林,由奧赫熱河上游河谷至奧地利境內的多瑙河河谷,呈西北—東南分佈,海拔3,500英尺,主要為針葉林和落葉林。



雖然波希米亞人是指捷克波希米亞省的當地人,波希米亞人的第二個涵義卻是出現在19世紀的法國。波希米亞人這個詞被用來指稱那些希望過著非傳統生活風格的一群藝術家、作家與任何對傳統不抱持幻想的人。這個詞反映了15世紀以來法國人對來自於波希米亞的吉普賽人的觀感。在法國人的想像中,「波希米亞人」會讓他們聯想到四處漂泊的吉普賽人,他們是自外於傳統社會的一群人,不受傳統的束縛,或許還會帶來一些神祕的啟示,可能對他們也有一些太不注重個人衛生的指責意味在。



亨利·穆傑(Henri Murger)出版於1845年的短篇故事集《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情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讓波希米亞人這個詞普及於法國。穆傑小說中的概念為普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1896年)提供了主題。波希米亞在英語中的首次普及則是在威廉·薩克萊1848年出版的小說《浮華世界》(Vanity Fair)中。甚至一個場景設在塞維利亞的法語歌劇中的西班牙吉普賽人卡門(Carmen),在梅哈克與哈樂維歌劇本(Meilhac and Halévy's libretto,1875年)中就被稱為波希米亞人。



這個名詞和不同的藝術或學術社群產生關聯,並且被用來當作以下這些人物、環境或情況的普遍形容詞:在《美國大學辭典》中將 bohemian 定義為「一個具有藝術或思維傾向的人,他們生活和行動都不受傳統行為準則的影響」。



保守的美國人經常將波希米亞人和毒品以及自陷貧困連結在一起,然而,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許多最有才華的歐洲與美國文學名家都擁有波希米亞氣質,因此如果列出一張波希米亞人名單的話會變得非常冗長。甚至像巴爾札克這樣的布爾喬亞作家都會贊同波希米亞主義,儘管大部分的布爾喬亞並非如此。事實上,波希米亞和布爾喬亞常常被視為是相反的團體。在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的《天堂裡的布波族》(Bobos in Paradise)一書中描述了這兩個團體彼此碰撞的歷史,以及現代波希米亞和布爾喬亞融合在一起之後產稱的一個新興上層知識階級--「布爾喬亞波希米亞人」,簡稱為「布波族」。



波希米亞的意思是任何你可以便宜地生活與工作,而且行事不落傳統的地方,一個能達到心靈自由的社區。19世紀與20世紀初在許多城市中都有興起過波希米亞社區:德國慕尼黑的施瓦賓區(Schwabing)、法國巴黎的蒙馬特區(Montmartre)和蒙巴納區(Montparnasse)、美國紐約市的格林威治村、舊金山的北灘區(North Beach)以及之後的海特-艾許伯里區(Haight-Ashbury)、英國倫敦的切爾西區(Chelsea)、費茲羅維亞區(Fitzrovia)和蘇活區。現代的波希米亞社區包括有中國的大理、泰國的清萊、尼泊爾的加德滿都、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布拉格舊稱波西米(Bohemi),居住著波西米亞人(Bohemia),幾世紀來是波西米亞國的重地.Bohemian,一般譯為波西米亞,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賽人和頹廢派的文化人。

波西米亞瀰漫的是東歐的隨性的異國風,浪漫頹廢的流浪風格,服裝上常出現的元素有流蘇、披掛、編織、刺繡、多層次的搭配,很能表現個人的風格~

波西米亞風自由不羈的內涵,與嬉皮的某些特色相似,也和近年流行的民族風有蠻多的融合,在去年的奢華風退去之後,今年又重回時尚舞台

捷克與斯洛伐克,舊稱「波希米亞」。這兩個國家位於東歐的內陸,如果在地球儀上觀看,會發現它大約是在中歐的西側。目前,他們已經各自獨立成為兩個國家,但是一般人卻總是只想到「捷克」這個名字。

「捷克斯洛伐克」這個詞使用於1918年到1990年之間。1993年之後,因為人種上的差異,雙方決定各走各的路,因此正式成為「捷克」與「斯洛伐克」這兩個國家,他們有屬於自己國家的錢幣,有屬於自己國家的旗幟,但是在文化上至今還頗難完全脫離。

位於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波希米亞,多為吉卜賽人的聚集地。如今提及波希米亞不在單指生活在當地的民族,波希米亞早已成為了象徵了自由、流浪、放蕩不羈…

波希米亞式風,大朵的印花、流蘇的剪裁、珠串裝飾,衣服或配件多少染上了波希米亞的氣息,尤其在波希米亞風格的手工編指提袋成了市面上熱銷貨了,經常在日本街頭看到女孩們穿戴波希米亞服飾後背著草編斜背袋絕塵而去,十分迷人。波希米亞人配件風格,多為珠繡或摩洛哥的皮流蘇和串珠,多喜愛手工打造,每天工作繁忙的都會人,如嚮往著波希米亞人流浪放縱生活,波式風格打扮,除了可以稍緩壓力外,也可以以圓---流浪夢。

波希米亞風講究多層次搭配的穿法與穿戴,像是深V領、縷空衫內穿小可愛再加上寬皮帶、流蘇腰帶或小短裙、緊身褲、尖頭鞋,多層次的穿戴與不同質料衣服的混穿,都顯示出一股復古、民族風的特殊風格。最近,多層次搭配更延伸至裝飾品上,不管在頭上、耳朵、頸上、手上、腳裸等,舉凡頭巾、耳環、項鍊、手鍊、腳鍊也都融合了波希米亞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ya2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